种养结合区面源污染(种养结合区面源污染)

种养结合区面源污染(种养结合区面源污染)
种养结合区面源污染防治中心生态平衡,在种养结合区进行优化,努力通过改善种养的方式来降低养殖环境,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份以及温湿度等。在土质改良上下工夫,控制除草剂的用量,减少环境污染。合理的耕作是控制水分,降低土壤湿度的有效措施。还要在作物的生长期间利用微滴性调控肥水,增加肥力。
在引荐服务上,要结合农业措施,提高施肥技术,以推进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。对于农药以及化肥使用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,要在作物受害初期用药,对稻田进行及时的排水,消除药害。在天气转暖,田间温度升高后,进行通风排湿,对于影响其生长和提高其品质的病害也要及时的喷洒农药。
5.耕作要求
根据土壤质地以及有机质含量,不同作物要求不同,有针对性的选择,实行大田土壤耕作。砂质土,要求土壤的保水保肥力强,黏性较重,壤土保水力差,耕作层太浅,肥效较差,特别是易淋溶的沙性土壤,不易获得高产。沙质土肥效期短,养分流失大,因此宜深施,但是肥效也较慢,而且后劲不足,适宜于机械化作业。粘质土,有机质含量低,分解慢,肥效较慢,宜前重后轻,宜前轻后重,宜后重,宜前重后轻,而且后劲较足,适宜于机械化作业。
2.由于我国的土地、气候、水利等条件不同,我国大田生产应以生产河堤、塘堰为主,也可进行连片种植,一般为单畦或双畦种植。
3.种植密度:沙土地适宜种植密度为2×4米,蔬菜田宜稀植。
4.茬口安排:沙土地宜密,蔬菜田宜密,秋冬季种植因土地封冻,宜稀。
5.施肥原则:根据土壤肥力状况、设施农业条件和种植季节来确定适宜的底肥和追肥比例。
6.育苗期(出苗后2-3周):苗期底肥要施足。
7.苗期(出苗5-6周):如遇干旱天气,应浇小水,提高土温,促进秧苗发根成活。
8.结果期(开花结果70-80天):若遇连阴雨天气,应做好清沟排水工作,防止烂根。
9.科学施肥:按照基肥为主,追肥为辅;追肥为辅的原则,重施结果肥、补充中微量元素肥;氮磷钾施用比例为3∶1∶3的比例。
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556661111.com/iNZ2YDEB6u.html

相关推荐